联系人:李经理
手 机:13407546885
电 话:400-002-0516
地 址:徐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三工业园经纬路21号
在制冷系统中,带液启动特指压缩机启动时,其曲轴箱、气缸或吸气管内残留有液态制冷剂(而非设计启动时的气态制冷剂),导致压缩机带液态介质启动的异常工况,是制冷系统高频故障诱因之一。
一、核心危害
1. 压缩机“液击”损坏
液态制冷剂几乎不可压缩,启动时高速运转的活塞/转子会强行挤压液态制冷剂,产生巨大冲击力(即“液击”),直接导致气缸盖开裂、活塞变形、阀片破损,严重时瞬间损毁压缩机核心部件。
2. 电机过载烧毁
带液启动时,液态制冷剂会增加压缩机运转阻力,使电机负载远超额定值,电流瞬间飙升(可达额定电流的3-6倍)。若过载保护装置响应不及时,会导致电机绕组过热烧毁。
3. 润滑油失效与部件磨损
液态制冷剂会稀释曲轴箱内的冷冻油,降低油的润滑性能和黏度,导致轴承、活塞等运动部件润滑不足,加剧磨损;同时,制冷剂与油混合后可能产生泡沫,影响油泵供油,进一步引发“缺油润滑”故障。
4. 系统制冷效率骤降
即使未立即损坏,带液启动后残留的液态制冷剂可能进入冷凝器或蒸发器,破坏系统的气液分离平衡,导致换热效率下降,出现制冷量不足、蒸发器结霜异常等问题。
二、主要原因
1. 停机后制冷剂迁移
制冷系统停机后,高低压侧存在压力差,冷凝器/储液器中的液态制冷剂会通过吸气管逆向迁移至压缩机曲轴箱(尤其在环境温度较高或停机时间较长时),导致曲轴箱内积液。
2. 启动前未执行“预热”或“排气”操作
部分制冷系统(如螺杆式、涡旋式压缩机)设计要求启动前需通过“曲轴箱加热器”预热(蒸发残留液态制冷剂,使其变为气态),或手动打开排气阀排出气缸内积液。若省略该步骤,直接启动会导致带液。
3. 液位控制或气液分离装置故障
系统中的气液分离器(位于压缩机吸气管前)堵塞、损坏或选型过小,无法有效分离吸气管中的液态制冷剂,导致液体进入压缩机。
储液器液位控制器失灵,液位过高未及时报警或关断供液阀,导致液态制冷剂溢出至吸气管。
4. 操作流程错误
操作人员启动前未检查曲轴箱油位(积液会导致油位虚假升高,未识别出积液问题)。
停机时未按规程先关闭供液阀、让压缩机空转一段时间(抽净吸气管内制冷剂),直接切断电源,导致管线内残留液态制冷剂。
5. 系统设计缺陷
吸气管管径过小或坡度不合理(未向压缩机方向倾斜),导致液态制冷剂在管内滞留,无法顺利回流至蒸发器。
压缩机吸气口未设置单向阀或单向阀泄漏,停机后制冷剂倒灌至气缸或曲轴箱。
三、核心预防措施(避免带液启动的关键手段)
1. 强制执行“预热排气”流程
对有曲轴箱加热器的压缩机(如中大型制冷机组),启动前需通电预热 (具体预热时长按设备手册),确保曲轴箱内液态制冷剂完全蒸发为气态。
手动排气:启动前缓慢打开压缩机吸气阀旁通的“排气阀”,直至排出气体(无液体流出)后关闭,避免气缸内积液。
2. 优化停机与液位控制
停机时先关闭蒸发器供液阀,让压缩机空转 3-5分钟(抽净吸气管内残留制冷剂),再切断电源,防止制冷剂倒灌。
定期检查气液分离器、储液器的液位控制器(如浮球阀、电子液位计),确保液位超限时能自动关断供液阀或报警。
3. 完善系统硬件设计
在压缩机吸气管上增设气液分离器(必须匹配系统制冷量),强制分离液态制冷剂,仅允许气态制冷剂进入压缩机。
吸气管设置 1:100-1:200的坡度(向压缩机方向倾斜),避免液态制冷剂在管内滞留;吸气口加装单向阀,防止停机后制冷剂倒灌。
4. 强化操作与维护管理
启动前必查曲轴箱油位镜:若油位异常升高(液态制冷剂稀释冷冻油导致油位虚假上升),需先通过排液阀排出积液,再补充合格冷冻油。
定期清理过滤器、电磁阀(防止堵塞导致供液不畅、积液),每季度检查过载保护装置(如热继电器、电流保护器)的灵敏度。
四、带液启动的应急处理(启动瞬间发现异常时)
1. 立即停机
若启动时听到压缩机内有“咚咚”的液击声,或电流表指针瞬间爆表,需1秒内切断电源,避免持续冲击和过载。
2. 排空积液
关闭压缩机吸气阀、排气阀,打开曲轴箱底部的“排液阀”和顶部的“排气阀”,将液态制冷剂排入系统储液器(或外接容器),直至排液阀仅排出气体。
3. 检查与复位
停机后检查阀片、油位(若油被稀释需更换冷冻油),确认无部件损坏后,按“预热-排气-缓慢开阀-启动”的规程重新启动。
4. 故障排查
若频繁出现带液启动,需重点检查气液分离器是否堵塞、单向阀是否泄漏、曲轴箱加热器是否失效,排除硬件或设计问题。
管理员
该内容暂无评论